新闻资讯

企业新闻

周宏泉:谈谈对《住宅小区党建工作与物业服务融合工作指引》的认识与期待

发布时间: 2025-08-08

 近日,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正式发布团体标准《住宅小区党建工作与物业服务融合工作指引》,并进行首次宣贯活动。该标准从机制重构、场景拓展、资源整合、量化评价四大维度,首次系统性地将党建工作嵌入物业服务全链条,实现“从管理到治理、从被动到主动、从单一到生态”的三大转变,旨在引导行业发挥价值,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。

今天,一起看看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副会长、深圳万厦世纪物业董事长周宏泉对该项团体标准有哪些认识与期待。

住宅小区党建工作与物业服务融合工作指引》团体标准发表,恰逢其时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当前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环境与舆论环境不如人意,究其根源就是行业发展相关方的价值导向出现问题。深圳物协抓住了当前行业发展困境的要害,将小区党建、物业服务、社区治理进行深度融合,是对行业发展进行文化价值赋能,更是推动物业服务从“功能型服务”向“价值型治理”跃升的重要抓手,对于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我认为,这份文件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第一,机制强化,让党建引领“落地生根”。
过去,党建与物业常处于“两张皮”状态——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,小区物业服务缺乏政治引领。该标准首次将党建工作系统性嵌入物业服务全链条,如业主诉求响应、公共设施维护、社区活动组织等,通过机制设计,如党员责任区、红色物业议事会等,实现组织共建、资源共享、事务共商,真正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分。
第二,评价量化,让融合成效“看得见、可衡量”。
标准中提出的量化评价体系尤为亮眼。它将原本抽象的“党建融合度”转化为可操作、可考核的指标,党员参与率、群众满意度提升幅度、矛盾调解成功率等,为企业自我优化、行业监管、政府激励提供了科学依据,避免“为融合而融合”的形式主义。
第三,生态重构,让社区治理“从被动到主动”。
通过场景拓展,如红色管家、智慧党建平台,和资源整合,如链接社区党委、业委会、志愿者等多元主体,标准推动物业角色从“问题响应者”转变为“治理参与者”,激发社区内生动力,形成“党建有温度、物业有质感、居民有归属感”的良性生态。
我对这份《工作指引》的后续应用有四点期待:
一是期待操作标准更加具体化
《工作指引》已经给出了指导思想、工作方向以及工作方法方面的明确指导,而不同小区的具体情况复杂多变,单靠社区工作站、业主、物业项目经理等角色,充分理解并将《工作指引》的工作思路,无缝连接,由点子到系统,由个人想法上升到组织运行,扎实落到日常物业服务管理之中,还是存在操作难度的。因此,最好将“党建+物业服务”,找试点,做课题,形成系统性的、操作性强、易复制的具体操作模式,方便学习推广。
二是期待操作模式适度简约化
同时,也需要考虑物业管理服务的复杂性,在“党建+物业服务”操作模式实践中,如何做好管理模式的简约化,更加适配物业项目基层管理团队的人力素质特点,简单,易学,易执行。
三是期待“党建+物业管理”数字化
鼓励企业将党员报到、积分管理、议事投票、服务承诺等功能模块接入现有智慧网络管理系统,降低人工成本、提升响应效率,真正实现“线上党建+线下治理”融合。
四是期待“标准+案例”推动动力双轮化
建议深圳物协每年遴选一批示范项目,发布《“党建+物业服务”融合优秀案例集》,用真实案例和真实数据说话,如投诉率下降比例、业主满意度提升幅度、物业项目经营效益升降等,让同行看得懂、学得会、用得上,加速标准推广。